Collect from 網頁模板
Modified by 追夢人物的博客

機遇音樂(Chance music)

當作曲家發現舊的創作方法有太多限制,一種近乎「完全確定」的手法讓他們無法自由發展時,他們便要尋求新的出路,而「不確定」風格所產生的效果或許就是一個新的方向。匈牙利的作曲家李給替(Ligeti, G.)曾說:「假如一個人在某天突然被石塊砸到頭,我們可以說是湊巧而已;但也能說是有人故意算好石頭落地的速度和這個人的步行速度、步伐大小及風向等因素,當所有條件符合時,石頭就會打到那人的頭,不管是哪種原因,結果都是一樣。」(引自陳希如,民91)若以這種想法就是指不論作曲家對音樂的細節完全作精密的控制或放手讓演奏者臨場自由發揮,對聽眾來說結果是相同的,這種概念使音樂創作的觀念有了極大的轉變,機遇音樂代表作曲家凱基(Cage, J.)利用擲骰子的方式從事音樂創作就是不要任何預知的結果,也就是前述的「不確定」性,而這種創作方式則直接刺激後繼作曲家以更大膽的態度去尋找更多的創作資源。 機遇音樂有時亦稱為Aleatory Music,Aleatory源於拉丁文之alea亦即骰子。作曲家在音樂創作時只給予極少的指示,其餘部份則由演奏者即興演出,所有能聽見的聲音都可以當成音樂。機遇音樂盛行於1950年代的美國,重要作曲家包括科維爾(Cowell, J.)、凱基(Cage, J.)、費德曼(Feldmanm, M.)與布朗(Brown, F.)等人。凱基(Cage, J.)在1951年創作的《第四號幻想風景》(Imiginary Landscape No.4)採用12台收音機,由演奏者自由設定電台頻道並隨意控制音量的方式,即屬機遇音樂範疇。1952年《第五號幻想風景》(Imiginary Landscape No.5)則是任選42張唱片同時播放。1952年的《四分三十三秒》(“4’33“)則將演出場地隨機產生的聲響納入音樂創作中(Grout,1988;Stolba,1994)。史托克豪森在1965年所寫的《鋼琴曲十一》,將全曲十九個段落排列在長三十七英吋、寬二十一英吋的白紙上,演奏者隨機選擇某一段落彈奏,不必每段都彈過當某一段重複彈兩次後樂曲即結束。事實上並非所有機遇音樂都採用「完全不確定」方式創作,演奏者的自由多少都經過理智設計,例如史托克豪森在1965年所寫的《鋼琴曲十一》每個片段結尾都標著下一段演奏時所要遵循的速度、音量或處鍵方式等。事實上,就算是最自由隨機的音樂創作,還是要有作曲家的中心思想概念,從作曲家對音符完全精密的控制演變到對音樂完全的解放,不管音樂創作接下來會往何方向發展,唯一不能失去的是對創作的新嘗試與熱誠,接下來的音樂創作會何去何從,或許是自然演化發展?也或許是一個機率?


發表評論

評論列表,共 0 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