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 from 網頁模板
Modified by 追夢人物的博客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印象主義」一詞,源於一位記者因瞧不起巴黎某展覽會陳列之莫內、雷諾瓦等人的畫作,輕蔑的將之喚為「印象主義者」(Impressionistes)。其直接肇因則來自莫內的畫作『印象,上升的太陽』。這是藝術家對光、波浪與風等各種自然現象刺激所引起的一種瞬間之感應與捕捉。在音樂上的最初轉用則由德步西(Debussy, C)的管絃樂作品《春》所引起,而德步西更在《牧神的午後•前奏曲》中離開了傳統的創作方式確立了印象主義的手法。就曲式上來說,奏鳴曲式與復格形式已不被採用,不過小規模部份的左右對稱與二、三段曲式仍被使用。與古典浪漫時期的旋律比較起來,旋律則呈現斷片的性質,避免寫作結構明確、長度固定且有大、小調感覺的旋律。音階組織則能感受到非歐洲音階組織的影響,全音階、五聲音階組織常用於作品中,八度、四度及五度音程的連續平行亦常被使用。印象主義的和聲觀念將和絃視為擁有自主權的個體,認為將和絃毫無變化的上下移動而想藉此增強此和絃的效果是多餘而無效用的。這是要喚起一種沒有前後關聯感覺的和絃感覺,就如同象徵派詩中,使描述性的文字脫離正常的前後關係一般。如此和絃不再具有音樂進行與目標功能,亦即不再有功能和聲的觀念(柴田南雄,1966/1986,35-40)。


發表評論

評論列表,共 0 則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