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十二音列作曲法就不能忽略荀白克(Schönberg, A.)、貝爾格(Berg, A.)與魏本(Webern, A.)三位作曲家。十二音列作曲法是將八度內不同的十二音加以排列成一個音列。產生原形(O)、倒影(I)、逆行(R)、逆行倒影(RI)四種排列(如圖30),「音列原形」可以隨意組合,唯一限制是不能重複任何一音,「音列原形」順序一但確定後不能再更改。接著以「音列原形」重新組合排列衍生成其不同的「音列變形」。重新排列的方式則為逆行(retrograde),重新將「音列原形」自最後一音往前重排,亦即將音列由後向前反過來排列;倒影(inversion)則是將「音列原形」音程進行上下顛倒,音程關係不變,形狀如倒影一般;逆行倒影(retrograde inversion)就是使「音列原形」由後向前反過來排列同時讓音程進行上下顛倒。創作時,各音符能在任何音域上出現,只要是同一個音即可,每一個音列可以在任何音上開始,亦即有12種不同的起音(Transposition 0-11),也因此能產生十二種不同的音列,上述四種基本音列都能以此方式處理,因此能衍生四十八種不同的音列。此外,音列可以是旋律也可以是和絃方式。十二音體系對二十世紀音樂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點描音樂與二次戰後的系列主義音樂都和十二音列有密切的關聯,它對於部分非調性音樂作曲家如美國的科維爾(Cowell, J.)、Harrison、Partch、Varese等人的創作亦具有某種程度的影響(Stolba,1994;楊沛仁,民90)。
圖 29:荀白克作品Variations OP.31中使用之音列 (Stolba,1994,p.626)
在魏本(Webern, A.)的交響曲OP.21之後十二音作品,多用點狀音符以非旋律式、非連續性的分布來構成音樂,這些作品的織度通常很稀疏,有許多休止符號,合奏起來後變成一點一點音的連續,音符幾乎都是分開的,此時音色變得很重要, 例如魏本音樂中的特殊演奏技法,將絃樂器以撥奏、顫音、近琴橋與近指板等新的演奏方式藉以產生新奇特殊的音效,他甚至將旋律線分配給不同樂器輪番演奏,讓每種樂器演奏二至三音,用來產生音色變化的效果,如果將不同音色想像成繪畫用的色彩,那麼這種創作方式就有類似繪畫上「點描派」(Pointillism)畫作的趣味,因此有人將魏本的作品稱為音樂的「點描派」(Stolba,1994;目黑惇,1966/1999;楊沛仁,民90)。事實上十二音列、點描手法與系列音樂間存有某些關係且可以互相運用,且在形式上也能和其他形式風格相結合,例如魏本(Webern, A.)的清唱劇OP.29,以十二音列創作,並將音列拆開成點描方式,在這種創作作品中依舊能見到對稱結構與整體平衡的美感(高惠宗,民87)
評論列表,共 0 則評論
暫無評論